余族笔杆子——为庆祝《风采月刊》复刊30周年而作

   作者:余杰锋 击数:3363   时间:2012-10-2


 

余族笔杆子

——为庆祝《风采月刊》复刊30周年而作

余杰锋

 

《风采月刊》创刊于1925年,已历87年个春秋,经历创刊、停刊、复刊;再停刊,再复刊。每一个时代的变迁,她始终向前迈出新的一步,她犹如百花园中一朵四季盛放的奇葩,长盛不衰,花香四溢。如今,她在全国百家姓媒体之中是N0.1

《风采月刊》如此枝繁叶茂,欣欣向荣,发展壮大,因为有一班又一班热爱风采月刊的笔杆子,热爱余族文化的传播者,全靠他们长期的默默耕耘,不懈努力的结果。

百多年来,台开两地余族出现许许多多才子、学者,而称得上“文胆”的领军人物,莫过于清末举人余廷槐、民国余友夔校长、当今余孟符教授。

1982年复刊起,月刊走过30年光辉历程,很多余族优秀的才子,走进族刊,辛勤耕作,付出汗水。笔者阅读月刊了解到很多出色的笔杆子,他们文笔生花,文风犀利,自成一格,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我有幸从月刊资深元老中了解到他们的写作特点和风格,这对我们后辈学习写作是一个好榜样。

余兆炳(19222004年)文章以精短简练著称,擅长夹叙夹议,代表作有“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漫话”。

余文略(19252006年)投稿颇多,是一位“高产”作者,他深入本土,擅长民歌诗词,乡音族闻报道,很多作品曾在省市报刊发表,晚年出版了《浪花集》等四部著作。

余承泽(19211994年)他开辟“祥龙忆旧”专栏,他居住在祥龙,但不是写祥龙,而是写侨乡旧事,他阅历丰富,记忆力强,忆古谈今,耐人寻味。

余任生(19292004年)原名余承矩,擅于吸收新鲜事物,文笔新颖,与众不同,吸引读者眼球。写作风格重在画龙点睛,讲究“提炼标题”,他常先拟定标题,后打腹稿,再动纸笔。前副总编辑余新民(笔名晚修)赞承泽任生兄弟文章,他说:“任生文雅,承泽通俗,兄弟合称,雅俗共赏”。

余认奎(19382009年)文风以简洁著称,对“侨乡旧事”、“趣闻轶事”,写得惟妙惟肖;对祠堂历史及对联解读,有独到见解,解读“祠堂记”是他的杰出代表作。

余文劲(1927   )文笔独特,文章华美,语言幽默,想象浪漫,对《风采月刊》情有独钟,感情深厚。以“姑娘十八一朵花”来比喻月刊花季年华,焕发出青春和魅力;又以“长写长有,越写越劲”激励月刊再接再厉,开创未来。

余孟符教授(1933   )站得高,看得远;文章犀利,言语深邃。近年来,发表过很多关于荻海、风采堂、风采中学、风采月刊、余靖研究等一系列历史性文章,对于了解荻海余族历史变迁,文化教育,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,最具典型的杰出代表作是“修祠记”。

余永楫(1937   )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,诗词、散文是他的强项,每期“风采广场”都有他的新作,新闻通讯、生活随笔写得精妙,也是一位“高产”作者。他对诗词创作颇具造诣,近年来结集出版,其中《余靖诗析》是他优秀代表作。

余国雄(1932   )文章情节生动,引人入胜,自成一格,可读性强。他多年来,在“旅游天地”、“侨乡旧事”栏目发表的文章,屡登《羊城晚报》和《澳门日报》的大雅之堂,备受读者关注和喜爱,有众多的“粉丝”,去年结集面世的《保和堂文集》是他的力作。

余瑞祥(1932   )擅于写抒情、谐趣的题材文章,喜欢撰写坊间茶余饭后的杂文,解读“风采祠堂”传统装饰雕、塑、画等及一幅幅神话、传说故事,道出祠堂文化底蕴的魅力。他这系列美文力作,被《经略遗风》名贤祠文集一网打尽。

余文育(1935   )以语言朴实,乡情浓郁为题材的文章,真实地描述氏族历史、氏族文化,反映当今侨乡农村、农民、农情。最具代表作“余村行侧记”系列,深受海内外读者的热烈追棒。

余炯(1931   )为中国优秀摄影家,发表摄影作品数以千计,以镜头说话,“装点此关山,今朝更好看”。他曾与余永楫强强联合,打造精品“诗画联姻”;他主编的《经略遗风》为文存荟萃,堪称传世之作。近年开辟神州暸望“时事套餐”,摘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点滴。

余泽欣(1940   )对祠堂历史,祠堂楹联颇有研究,先后发表过多篇文章,解读明晰,亦有一番独到见地。他用电脑排版名贤祠两期“3.28”庆典和香港余氏宗亲会75周年会庆纪念专刊,构思新颖,令人赞赏。

余振明(1948   )以乡村、都市靓丽画面入镜头,反映侨乡新貌,乡村自然风光。他致力于本刊的编辑创新,力求版面精美,打造侨味品牌。“女大十八变”是《风采月刊》的最好写照。




风采全球特报  |  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  |   风采电子季刊  |   余氏家族  |   香港风采中学  |   余风采全球村


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: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:5006320
联系电话:0750-2369588 [管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