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佛山大学教授余福智先生到开平讲学

   作者:余文质 击数:5343   时间:2011-10-1


 

625上午,原佛山大学教授余福智先生应开平市文联、开平市潭江诗社、开平市教育局、开平市委组织部人才股、开平市风采中学的邀请,到开平市风采中学举行有关中华诗词知识讲座,受到开平市文联主席黄力奔,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冯永胜,潭江诗社社长李日明,开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丽萍,开平市风采中学校长周珠花,开平市委组织部人才股黄景林等领导的热烈欢迎。风采中学“风采诗声”的师生,开平潭江诗社、友声诗社及其他诗友共100多人参加听课。

为落实国家教育部、文化部关于“诗词进校园”和开平市委、市政府关于努力建设文化名市的工作部署,继承和弘扬中华国粹,巩固和发展开平市中华诗词教育基地,培养更多的诗词人才,在今年6月,开平市“人才宣传活动月”期间,开平市文联与有关部门决定联合举办这次“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”学术讲座。

余福智先生是开平人,祖籍开平市苍城镇蛇子冈,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。在校期间,师从陈寂、黄海章、詹安泰、王起诸位先生研学旧体诗词。后一直从事中华诗词的教育与研究。有诗词学研究《美在生命》、《唐诗底蕴》专著问世。也曾参与《昨夜星辰》、《千古绝唱》两部书的写作,赏析唐诗、元曲作品。在文化研究方面有《中华文化传统散论》、《寻找原装庄子》等专著出版,手头尚有《周易腾思》手稿。退休后,曾在佛山市图书馆设二百多场公益讲座,讲述中国古代诗词、经典;在“中华诗词网”用“宝瑟余音”网名发表过不少诗词;在佛山电视台主持过《一字不差》、《“粤”讲“粤”过瘾》等栏目,深获观(听)众好评。

余福智先生不仅对研究旧体诗词、楹联功底深厚,而且对家乡桑梓情深。他虽然于1936年生于广州市,但时刻思根念祖,不忘余氏宗族事务,不忘余氏始祖忠襄公的精神。前几年,开平市荻海余氏风采堂,即“名贤余忠襄公祠”百年重修竣工前夕,为纪念余忠襄公即为祠堂撰写楹联一比。联曰:“风采楼开枝散叶,斯堂承绪,长存心眼,不关代改朝更,万古千秋尊礼乐;天章阁仗义求仁,彼典流芳,共拓胸怀,兼用唐文西语,五洲四海致中和。”先生念祖怀亲可见一斑,弘扬祖德之情跃然纸上。所以,余福智先生来到风采堂讲课倍感亲切。一开始,他就开宗明义说明诗歌的“教化”作用。什么叫做“教化”?就是教到你有文化。诗歌不仅言志,它还教人怎样做人,怎样当官,当好官。对于中华传统诗词的创作,教授强调追求的是“意境”,反对政治化、标语口号式的所谓“诗句”。他时而正襟危坐,引经据典地论述一些名诗名句,时而手舞足蹈,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,俯首低吟并用毛笔,挥笔疾书,录下一句句名句进行意境分析和评论,纵横捭阖。如:“出谷未停车,到家日已曛。回瞻下山路,但见牛羊群。樵子暗相失,草虫寒不闻。衡门犹未掩,伫立待夫君”。他评述这些诗句,充满了知识性、趣味性和幽默,使不少听众哑然失笑,更有顿开茅塞或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
教授在讲座上还阐述了创作近体诗歌的“写与读”的关系,强调多读多写,由仿作到创作,循序渐进,不可急于求成,要多下苦功,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,写起诗歌来才得心应手。最后,教授还对听众提出的有关诗韵问题、诗歌的“起承转合”等问题,一一进行释疑,整堂诗词课听众对教授的渊博学识和耐心辅导给予高度赞赏,好评如潮。

此外,在这次讲座开展之前,开平市文联主席等领导还为“风采诗声”举行了揭牌仪式。

余福智教授在授课




风采全球特报  |  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  |   风采电子季刊  |   余氏家族  |   香港风采中学  |   余风采全球村


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: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:5004371
联系电话:0750-2369588 [管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