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公《从政六箴》解读

   作者:余泽欣解释 击数:3279   时间:2011-3-5


    

【题

“箴”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。“箴”本意是缀衣用的工具,后引申为警示、劝诫、规范的意思。襄公余靖的《从政六箴》是对从政者提出的六条规范,是他从政经验的总结,也是他毕生身体力行的座右铭。“清、公、勤、明、和、慎”,这六箴有一定的顺序,有着内在的联系:

    首先要“清”(先乎自洁),

    才能一心为“公”(履行职责),

    履职要“勤”(勤则政宣),

    察其两端为“明”(不可过察),

    济之中“和”,(可以从政),

    从政必“慎”(慎终如始)。

清 箴

政为民纲,清本士节。立于寡过,先乎自洁。根不坚固,枝必颠折。

勿谓何伤,多其藏者厚其亡;勿谓终吉,悖而入者悖而出。金满堂而莫守,玉无胫而能走。君子临财,贵乎无苟。计日受禄,孰忧不足?饮马投钱,孰曰非贤?不义如云,前圣所陈。不贪为宝,先儒之道。所以甑虽生尘,德及吾民。珠能还浦,道光信史。去惑畏知,千古仰之。呜乎!幽有鬼神,明有斧。贪彼赇饷,过乎豪夺。罪盈于贯,阳诛阴罚。何如砥砺,清名不灭。

解读

政治是人民的准绳,清廉是根本,是从政者的基本节操。立足于少犯错误,就必先保持自身的纯洁。根基不坚固,树枝就会颠覆摧折。

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妨害,收藏得越多,损失得越重;不要以为最终得吉,以不正当手段得到的,亦会被别人以不正当手段夺去。金满堂而莫之能守,玉无腿却随地能走,这是因为金玉皆人之所好。故此,品行高尚的人面临财宝的时候,所宝贵的不是财宝,而是不要苟得,以不贪为宝。计日而享受俸禄,谁还会忧虑有什么不足?唐朝时有一个“饮马投钱”的故事,安陵一个清廉的人士叫项仲仙,每次到渭水饮马,都要投三枚铜钱到渭水里,谁能说他不贤德?不合乎道义的事情如过眼云烟,古代圣贤已有陈述。春秋时有一个“子罕辞玉”的故事,宋国有个人把一块玉石献给子罕。子罕不肯接受,说道:“我以不贪为宝,而你以玉为宝。你把玉给了我,当然丧失了宝,但我收下了你的玉,也就丧失了“不贪”这个宝。这样,双方都丧失了宝。”后世以“不贪为宝”表示廉洁奉公,乃是先世儒者所格守的道义。所以典故“甑虽生尘”,说的是后汉范史云曾当莱芜令,即使蒸饭的甑积满了灰尘,穷困断炊已久,他也不失清廉自守的品性,德化才能及于人民。典故珠能还浦”,说的是东汉时,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。有官吏贪赃枉法,过度捕捞。结果,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,于是合浦再无珠蚌可采,行旅不至,人物无资,贫者饿死于道。后来孟尝赴任合浦太守,下令革除弊端,不准滥捕乱采,保护珠蚌的资源。不到一年,珠蚌又繁衍起来,百姓返业,商货流通。后世以珠能还浦”形容为官清廉,政绩卓著,德政的光辉照耀着有文字可证的信史。古代贤者能够去惑惧,千年以后人们还在景仰他们。令人握腕叹息的是,幽有鬼神报应,明有刑杖,有人还贪图那些贿送的财物,甚至过分的巧取豪夺,罪贯满盈,招致阳诛阴罚的下场。不如从此砥砺磨炼,立名立节,清廉的美誉得以不灭。

公 箴

厥初生民,罔有纪极。群居离处,斗智竞力。乃建官司,分其曲直。所以衡鉴,所以纠

抱公绝私,是为率职。惟柔惟佞,腹心之病;惟端惟方,政化之纲。勿畏于势,受人之制;挠法用情,为害不细。勿黩于贿,移人之罪。鬻狱奉身,其祸可待。无徇威名,以作烦刑。尝闻严母,扫墓而迎。无贪宽恕,以售无誉。又闻晋官,秕政者去。张汤轻重其心,汉刑已淫;州犁上下其手,楚邦之丑。

是以罪无异罚,左史所旌。义不隐亲,叔向之明。尺概绳直,方砥平。如止水斯鉴,不牵于情。不侮茕独,无惧高明。其守不更,乃国之经。敢告君子,参之座铭。

解读

原初时代的人民,成群聚居又流离失所,好较智计和比竞力量,没有终极限度。于是建立官府司吏,分辨其是非曲直,用以衡量与鉴别,用作纠正的绳墨。

保持公心,杜绝私念,这就叫履行职责。惟有伪善谄媚之人,是腹心的大患;惟有正直端庄的人,是政治教化的大纲。不要畏惧权势,而受制于人;枉法徇私,就会危害不浅。不要贪污纳贿,那样会入人于罪。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来奉养自身,其中祸害是可以立待而至。不要营求那种凭威势而得到的名望,滥施苛烦的刑罚。曾经听闻“严母扫墓”的故事,说的是汉朝酷吏严延年,他母亲从东海到洛阳腊祭,恰见他判决囚犯。他母亲大惊,对延年说:“天道神明,人不能只杀他人而不被人杀。我不自料,在老的时候会见到壮子被刑戮。行了,我离你东归,扫除墓地迎你罢了。”一年多以后,严延年果然身败。所以,不要贪求宽容饶恕,以推售他所没有的声誉。又听闻说晋升官阶,要将不良的施政者去除。汉朝的张汤得到武帝赏识,用法严酷。后来受人构陷,被强令自杀。但死后查实他为官清廉俭朴,不失为古代廉吏。像他这样虽然具有权衡轻重的心,但汉朝的刑罚已过滥了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记载:郑楚交战中,穿封戌俘虏了郑国守将皇颉,楚公子围同穿封戌争夺起来。于是他们请伯州犁评判是非。伯州犁说:“让我问问这个俘虏吧。” 伯州犁问皇颉道:“你应该明白,我们争夺的是你这位君子。”于是伯州犁高举着手说:“这一位是王子围,是我们君尊贵的弟弟。”接着,伯州犁又下垂着手说:“这个是穿封戌,是方城外的县官。是谁俘虏了你?”皇颉说;“我遇上王子,打败了。”伯州犁用“上下其手”的问囚方式,有意偏袒楚公子围,不能秉公办案,这是楚国的丑事。

所以,同样的罪行不应有不同的处罚,这是古代左史官(左史记言,右史记事)所表彰的。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审治邢侯之狱,指斥其弟叔鱼贪贿,以正刑书,执法无私,不为亲隐。这是执法者所应具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。用尺度衡量事物,用准绳判断曲直。像一样方正,像砥石一样平定。就如静止的水面,不牵动私情,可鉴别妍丑。不欺侮孤独无依的人,不惧怕高超不凡之士。坚定操守不改变,才能治理国家。胆敢敬告品格高尚的君子,参透个中道理,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

勤 箴

爵以昭德,官惟择贤。怠则职废,勤则政宣。恪恭修德,厥德乃全;黾勉励志,其志乃专。譬如农功,日夜思焉。

古之圣贤,名存简编。其智宏达,其谋广渊。犹勉于勤,奉之周旋,尧癯舜瘠,以临溥天。禹乘四载,手胝足胼。目不暇接,周道以完。介胄虮虱,汉业以安。君既勤止,臣宁旷然?周公握发,九有骏奔。赵盾夙兴,盗退寝门。

官无留事,史称名臣。罔敢自逸,书之格言。理有不及,则罹于衍。

“羲和湎淫”,夏攻其昏。二王清谈,晋失其尊。养名逋事,羲和罪人。下臣有闻,敢告司存。

解读

爵位用以昭彰德施,官职惟有择贤而任。当你怠惰的时候,职守就会荒废,当你勤恳的时候,政令才会宣达。能够恪守恭敬,行善积德,你的德行才能周全;努力的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,你的志向才能专一。例如以农事来说,要日日夜夜的思量着它。

古代的圣贤,名声存于书籍简编之中,其智慧广博精通,其谋虑周到深远。但他们仍然勉力勤奋,事奉各方面都周全圆满。传说“尧癯舜瘠”,是说唐尧和虞舜面目清癯,身形瘦瘠,如此勤劳政事,所以君临普天之下。相传“禹乘四载”,是说大禹为了治水,随着山势砍除树木,乘坐四种不同的交通工具,山行乘舆,泥行乘橇,陆行乘车,水行乘舟,以致手足都磨起老茧。到了周代,这些上世的传说都有历史记载下来,丰富多彩,目不暇接,治国的大道已经完善。到了汉代,战争频仍,将士的盔铠都长虱子与虱卵了,时势紧张得连生活也顾不上自理。但经过战乱,汉朝的基业得以安宁。为君者既然能够勤谨,臣下岂会闲着无事?周公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,礼贤下士,天下九州莫不为之奔走驰驱。春秋时晋国赵盾黎明即起,异常勤奋,盗也不敢入其寝门。

当官尽职,没有遗留未办妥的事,这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“名臣”。不敢谋求自身的安逸,这可以书写下来作为自己的格言。理据上有所不及,便会在事情的推演上出错。

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,以观天象,并制历法。但他们后来沉溺于酒,夏朝时胤侯前往征伐其昏乱。西晋时王衍及其从兄王戎等崇尚虚无,不理政清谈误国,晋朝从此没落,失去尊严。徒养名声而延误公事,羲与和两对兄弟就成了罪人。在下的臣属对事情有所听闻,不管对与不对,要敢于告诉职掌的司吏。

明 箴

函血奋气,争斗所起,区区强弱,茫茫真伪。巧诈千端,奸邪万计。或矜其豪,以压憔悴;或恃其穷,以凌贵势。或狐托虎威,或蚌为鹬制。鼠无牙兮穿墉,蜗有角兮掠地。吏或舞文,人多饰智。聚兔以成穴,吓鹓鶵而得味。吹毛洗垢,极其窥伺;滑言柔色,肆其谀媚。

舍状探情,譬于衡诚。邪正区别,是为精明。轩铜照胆,不将不迎。尔妍尔丑,安能遁形。敢告有位,无忘励精。

解读

函血气之性,血气之勇,争斗亦随之而起。区区强弱,本来微不足道,茫茫真伪,又有谁说得清楚?机巧诈伪之状,不一而足,狡诈恶毒的人,数以万计。或者骄矜其豪强,以压迫困顿憔悴的人;或者仗恃其贫穷,以凌驾于居高位有权势的人。或者狐托虎威,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或者蚌为鹬制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《诗·召南·行露》中有一句话:谁说老鼠没有牙,它为什么能穿过高墙呢?谁说蜗牛有角,它为什么能掠夺土地呢?因此“鼠无牙”,“蜗有角”,古时候是用来比喻凭籍势力侵凌别人的社会现象。官吏或者舞文弄墨,曲解法律,而人或多利用才智以作奸伪,弄巧欺人。人说狡兔必有三窟,故哪里聚有狡兔,那里就有其窟穴;传说雏是与鸾凤同类的鸟,非梧桐不栖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,但受到惊吓,其味道就不鲜美了。“吹毛洗垢”与“吹毛求疵”是同一意思,是说有一种人暗中窥伺,极力寻找他人的过错,就如吹开皮上的毛而寻求所藏的污垢。“滑言柔色”,是说的另一种人,惯于油腔滑调,巧言令色,肆意地奉承献媚。

舍弃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探究到事情的本质譬如衡柄在心诚知轻重。能够区别邪正两端,就叫做精明。古代有一种轩辕镜,又叫轩铜,古人认为可以辟邪。所以,有轩铜照胆,就可以无所畏惧。不送往,不迎来,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美是丑,又怎能隐藏得了?胆敢告诉居官诸位,不要忘记励精图治

和 箴

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凌上忽下,于义何如?刚而又方失乎正,柔而又圆近于佞。济之中和,可以从政。

解读

    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这是一句俗语,源于《大戴礼记·子张问入官》,《汉书.东方朔传》也有同样的用法,所谓“察”就是精明,“至察”就是太精明。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不要太精明太精明的后果就是求全责备,看问题过于严厉,指责人太苛刻,这样就容易失去朋友,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与之打交道,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。但是,也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,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,得饶人处且饶人,圆滑处世,当“老好人”。前一种态度失之太刚,后一种态度失之太柔,都偏离了中和的原则。难道一个人因为至察,而凌犯尊长,轻慢部下,这合乎义理的吗?性刚强而喜好讥评他人,这叫“刚而又方”失乎正了。所以刚要济之以柔,刚强而义理晓于心,强硬而又讲道理,这叫“刚而尚义”。 性柔和而又手段圆滑,这叫“柔而又圆”,就近于邪佞。所以柔要济之以刚,性柔和而礼法实于心,待人恭敬柔顺但不容侵犯,这叫“柔而不犯”刚柔相济能达到中和的地步,正如孔子所说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,“致中和,天地位”,其意为:人的情绪未表露出来时称为中(此时内心虚静淡然,不偏不倚),表露出来符合自然常理、社会法度(此时中正和谐),称为和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,和是天下人共行的原则。达到中和者,天地各在其位而生生不息;万物各得其所而成长发育。如此则可以从事政治,步入政坛了。

慎 箴

太行之险,摧折辕;龙门之浚,舟沉楫翻。危乎官路!逾兹阻艰。巧者争进,济之疾颠。

青蝇止棘,谗岂无闻?薏苡似珠,谤亦有端。所以去恶者,如草之蔓;履霜者,如冰之坚。太仆之马,数而后对;温室之树,问而不言。动而三思,静当有虑。俭则易足,谦则无忤。狠则多争,傲则众怒。好乐者,所贵无荒;纵欲者,终闻败度。语曰:奔车之上无仲尼,覆车之下无伯夷。古之训也,慎者从之。

解读

太行山的险峻可以摧折车辕。险峻之处,主要在晋东南的上党一带,古有“以天为党”之称。关于“太行之险”,《国语·齐语》(卷6),写当年管仲相齐桓公称霸,征服四方,其中就有“悬车束马逾太行”的感叹。《吕氏春秋·离俗览·上德》(卷19)云,孔子曾感叹:“通乎德之情,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。”孟门,就是龙门的入口。龙门的疏浚,传说是大禹所凿出,每逢春际,有黄鲤鱼逆流而上,得过者便化为龙。这就是成语“鱼跃龙门”的由来,比喻举业成功。但河中水流异常湍急,普通的舟楫不是翻沉就是折断。太行与龙门凝结着古人对中国复杂的政治地理环境最特别的感觉,不由的感叹:当官的道路的确是危险啊!比越过太行与龙门还要险阻艰巨。乖巧者争着进入,济之者又立即被颠覆。

“青蝇止棘”,引自《诗·小雅·青蝇》里的话,表示谗人当道,交乱四国,则谗言岂能无所听闻呢?“薏苡似珠”,引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的故事,薏苡本是一种草本植物,其子粒可供食用、酿酒,并入药。由于形似珍珠,被进谗的人说成是明珠,加以诬告。可见诽谤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。所以,去除罪恶,要如去除杂草的蔓延一般,除恶务尽;踩踏霜地,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,早为之备。古时太仆是九卿之一,为天子执御,他掌管多少马匹也必须数过才知道;温室里的树,是培植得很快的,情况未必很清楚,就只是询问而不言语,以示谨慎。行动的时候要再三思考,静处的时候,便当计虑周详。勤俭则易于满足,谦和则不会忤逆。凶狠则与人多争,骄傲则引犯众怒。爱好娱乐者,所宝贵的是不要因娱乐而荒废;放纵私欲者,终究会听闻失败的一日。《韩非子·安危》篇说道:奔车之上无仲尼,覆车之下无伯夷。意思是指,圣贤不处危险之地。这是古时候的教训,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“安全第一”。谨慎的人要依从去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



风采全球特报  |  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  |   风采电子季刊  |   余氏家族  |   香港风采中学  |   余风采全球村


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: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:4984313
联系电话:0750-2369588 [管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