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平风采堂|大胆西化的国保祠堂——与广州陈家祠对比欣赏

   作者:清航 击数:2188   时间:2022/6/9


 

    开平风采堂|大胆西化的国保祠堂——与广州陈家祠对比欣赏

原创 清航    看见中国之美

去年底和余老师约去参观风采堂,因为疫情拖了小半年,终于得以成行。

开平风采堂是岭南北宋名臣余靖的后人为纪念他而集资修建的宗祠,作为新晋的第八批国保单位,风采堂并不像广州陈家祠那样广为国人所知,包括我自己,也是之前听余老师推荐才知道。

这次参观风采堂收获颇多惊喜,尤其是和广州陈家祠对比着看,更有意思。

 

一、西风更盛

在中式祠堂中加入西方元素,如果说广州陈家祠是犹抱琵琶、浅藏辄止,那么开平风采堂则是放开手脚、大胆实践。

广州陈家祠始建于1888年,1894年落成。在陈家祠的首进,需要你细心寻找才能发现的“小天使托斗”“雀替上的洋人石雕”这样的西方元素。

 

 

▲陈家祠小天使托斗

 

 

▲陈家祠石雕洋人

 

到了1906年动工、1914年竣工的开平风采堂,首进的四根石柱,柱头很明显就是西式的。(源自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的近代变形)

 

▲风采堂首进

 

陈家祠开西方铁艺用于中式祠堂的先河,但运用的位置,要么是位于次要一点的青云巷(廊柱),要么即使在中路也是作为点缀,如月台的铸铁栏板等。其主题仍然是中国的,尤其是用于月台的铸铁栏板,依然是“三阳开泰”“麒麟玉书凤凰”等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典故。

 

▲陈家祠青云巷的铸铁廊柱

 

 ▲陈家祠月台铸铁栏板

 

而风采堂的铁艺运用则可以说“站在了C位”。跨入大门,任谁也不可能忽视拜堂那具有浪漫色彩的铁艺挂落。

更有意思的是这组铸铁镂空挂落是伊斯兰的装饰风格

 ▲风采堂拜堂铸铁挂落

 

在建筑结构上,陈家祠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架构,而风采堂则是用西式的拱券结构。拱券的细部装饰上,风采堂采用了西方的巴洛克风格。

 

▲陈家祠中进

 

▲风采堂第三进

 

两座祠堂,建造时间相距不到20年,风采堂明显比陈家祠“西化”很多。这背后是清末民初,大量台山、开平人需要到海外谋生、艰苦奋斗的历史。

当然,在“三雕两塑”的装饰上,风采堂选取的题材依然是中国古典吉祥符号、人物典故,本文旨在谈谈第一次参观风采堂感受最深的特色,“三雕两塑”的装饰便不在此一一赘述。

 

 

二、教堂般的庄严感

无论是横向(面阔),还是进深的跨度,陈家祠在岭南都应该是位于前列,因此,参观陈家祠,每一位参观者都不难感受空间的宽绰。

 

  ▲陈家祠

 

风采堂进深尺度不及陈家祠,却巧妙地运用西方的柱式加上拱券结构,营造一种类似教堂高耸室内空间般的庄严感

这种建筑庄严感的营造,用于一座纪念可与张九龄媲美的先祖的祠堂,应该是经过一番考量。

 

 

▲风采堂

 

三、先贤余靖

余老师是北宋岭南名贤余靖的后人,如前所述,风采堂正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倡建的。

余靖为今天韶关人,是继唐朝宰相张九龄后又一位岭南名贤。在宋仁宗朝,与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尹洙并称“四贤”。

 

他和广州的渊源颇深。1052年,广南蛮人首领侬智高作乱,从广西一直打到广东,还把广州围困了50多天。当时,53岁的余靖被任命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,与狄青一起平定侬智高之乱。62岁时,又以尚书左丞、集贤院学士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、知广州、市舶使等职位。

 

 

因仁宗皇帝御笔亲题“风采第一,广南定乱,经略无双”,又有蔡襄“必有谋猷居帝佑,更加风采动朝端”,所以后人以“风采”二字作为堂号。

风采堂筹建时,就规划祠堂同时要作为学校,与陈家祠今天成为纯粹的景点不同,风采堂至今依然是学校的一部分。之前把风采堂的图片发在其他平台,有一位网友留言:“我的母校,很有感觉,以前经常在这里打乒乓球的。”

学校的功能延续至今,真好。这是一座活的国保文物啊。

 

感谢带我们参观风采堂的余老先生对本文的勘正: 风采堂原属台山,在19526月才由广东省政府划给开平县。清末民初,大量台山、开平人到海外谋生,给家乡人赚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,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,因而产生了中西合璧的侨乡特色的历史。




风采全球特报  |  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  |   风采电子季刊  |   余氏家族  |   香港风采中学  |   余风采全球村


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: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:5287510
联系电话:0750-2369588 [管理]